主标题:袁姐高抛发球搅乱全场,莎莎屡战屡败犟到底,场边气氛一度炸裂
第一局没坐稳,场边观众已经笑出了声。隔着四排座椅,一个穿花衬衫的大叔喊:“高啊——还以为扔的是橘子!”球还在半空兜圈,莎莎脚底忍不住跺地,短发一晃一晃的,仿佛要把地板震碎。袁姐那高抛,别说打球的,围观的都点头说真有气势。四楼阳台那边,还冒出一声方言:“这发球,忒别劲儿了!”
场上不信邪。莎莎站位调整,一脸赖皮,“来,咱接着抛!”她嘴里嘟囔,台下就听得糊里糊涂。裁判举手示意发球合规,比分表已经写错三次:高抛里的弧度,每次都骗得记分员下意识抬头。有姑娘说,袁姐那个姿势,像小区广场舞领舞的大姐新编舞步。
第二局关键球,莎莎硬杠到底。袁姐挥拍一抡,球在灯光下转得跟小陀螺似的,落点蹦去边线。莎莎双脚轮流后撤,还没腾出力气换手,球已经掉到板边滑走。一桌旁边摆着没收的矿泉水,瓶盖还半开,全场一瞬间很安静,以至于能听见观众后排在剥瓜子的声音。现场有小孩喊:“姐姐,这发球比我扔拖鞋都高!”
之前训练场上,那会儿央视李武军蹲地拍照,正好拍下了小莎和小王对练——那天小王也整了个高抛,丢过来像飞碟,小莎歪头:“大哥,看得见球吗?”都乐了。教练一边吹哨,一边吆喝:“别研究仰角了,先把球接着。”隔壁桌一个东北口音的大妈鼓掌:“搁咱那边叫坑人!”
到第四局了,比分眼看就要崩,莎莎眉毛拧成毛毛虫,心里还照旧执拗。高抛又来了,这球有点发斜,莎莎想一把死磕过去——拍子一抡,还真没甩过网。摄像头特写脸上表情,嘴角一撇,像夜市摊主刚看见假币,小声咕哝:“还能再来不?”台上对手被逗乐,观众半场都忍不住哄笑。
网球擦网,对于别人可能是小意外,到了莎莎自己的领域,愣是主动举手示意裁判:这是我发擦网了,分数给对方!全场顿了一下,大家琢磨是不是看错了,裁判笑着记分,被台下大爷一顿点评:“这闺女轴!”隔壁市的球迷津津乐道,说打球要有规矩,莎莎就是讲道理的人。
现场气氛被袁姐的高抛彻底带热了。有小情侣约会,女方一边刷豆腐一边评论:“你看这球慢动作多好玩,像过年串门抢饺子的我侄子!”台下偷偷贴了大字报:“莎莎犟起来,天王老子也劝不住。”休息时间,替补席有人翻出视频回看,有球友点评高抛的物理模型,说这轨迹能做物理竞赛题。
中间穿插一段姑娘点外卖的记录。前排妹纸饿得不行,手机上撸串团购页面没关,咬着笔头嘀咕:“袁姐这高抛,要搞段子巡演了!”还有小伙打赌说,只要莎莎能把最后一次高抛接回来,自己就请全队喝奶茶。球场外的流浪猫趴椅子下也没醒,估计被这一阵阵人声吵得做恶梦。
三局之间,教练懒得多讲,朝着俩主力摆摆手:“别死扣套路,活着拿分才是真。”电子记分牌一度黑屏,结果又重头抄分。场边举摄像机的学生团队正忙着录二创,准备回去给体育社推送新鲜料。当天风有点大,俩球童顶着风护球,冷不丁打了个喷嚏,球差点滚地缝。
关键分争夺那会儿,莎莎小动作多,脚底一蹭,边走神边数袁姐几个高抛到底有多高。隔壁场上结束早的老哥凑过来起哄,“别杠啦,今晚早点回去吃火锅!”三两观众还琢磨着明天去隔壁网吧打台球,嘴上忍不住嘟囔:现在的高抛,比咱小时候喊口令搬煤球还带劲。
场下传来一阵惊呼,原来是临时加了一轮友谊赛,小孩们举着乒乓拍模仿发球动作,调侃说“今天都甩得手酸!”观众席老大爷边看边点评:“回头把球砸锅里能炒菜啦!”
比赛尾声,莎莎终于把个高抛球甩过网,一瞬仿佛破了咒。她跑到教练身边,没头没脑地问:“今晚的馄饨还能剩点儿嘛?”教练愣了半天,才说:“甩过去就好,甩不过去也能睡着。”
椅子下的塑料袋里有半屉橘子,每次莎莎歇场都去掏一瓣。袁姐一边收球,一边嘴上哼着不成调的歌:“高抛天天见,今晚不许失眠!”观众已经退场,场馆外滴滴声中,还有人推着自行车讨论明早的公交是不是又晚点。
配资股票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